2019年12月29日

從歷史眷戶數、人口數、遷徙數、勞動力及選舉等統計數據觀察,被戲稱派出西瓜都能選上的高雄是否綠油油及人口、勞動力外移

⇩分享本文⇩

過去選舉時,大家總習慣以濁水溪為分界,笑謔南部是一片綠油油的領地,用來戲稱「民進黨票倉」的縣市。但真的嗎?以這兩年爭議度、討論度暴增的「高雄」來看看,究竟媒體是胡說八道,還是觀眾道聽途說(欸!兩個有差嗎?)。

本文主要內容如下
我將嘗試從這些面向來窺探與論述,高雄是否為綠營票倉及有無人口流失等問題
一、台灣各地區的眷戶數
二、高雄的人口變化
三、高雄的勞動力變化
四、高雄歷年的市長選舉統計
五、高雄市議會歷年的席次
六、高雄歷年在總統選舉的選票統計
七、結論
一、台灣各地區的眷戶數
大家都認為國民黨的票倉在  外省眷村很多的台北、 中部顏家慶記粽、 自成一格的苗栗國、 後山花東  各離島等,而論及高雄也是用膝蓋直接評為民進黨票倉。一直以來媒體也慣性的傳達這類飽含錯植印象的訊息,譬如提到台北為何為藍營票倉,幾乎一面倒的說因為台北眷村子弟多,但其實「眷戶數」居全台之冠的地方是高雄,而非台北。

眷戶數統計
眷戶數」是過去隨國民黨來台的黨軍與其眷屬的特有統計,在台灣各地設有眷村,與台灣其他族群有明顯的分界,所以在舊時代仍有獨立的統計數據。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 12卷第 3 期 ¹ 提到,單純以外省人為眷戶數的最終統計資料是落於 1984 年(民 73),這份數據顯示高雄的眷戶數(表一)居全台之冠,其中光是高雄最大眷村《果貿社區》容納高達約 2,600 戶 ²,後來的改建甚至高達 5 千多戶。

眷戶數的數據無法有更新的資料,一方面是職軍早已不再限定由外省族群擔任 ³,另一方面是 1992 年台灣就廢除了省籍登記 。如果一個縣市「是否夠藍」是從當地的眷戶數多寡來看,那為何媒體從來不提?難道他們認為高雄的眷村子弟大多都已經遠離高雄?

工業時代的高雄眷村子弟遷徙可能性
台灣的工業時代大約落在 1960 ~ 1980 年,高雄當時被規劃成重工業發展區域,主要的加工出口區在前鎮及楠梓,除此之外還有煉油廠、中鋼、中船 ... 等等。台灣海岸線全長大約是 1,200 公里,而高雄的石化管線就長達 1,594 公里 ,可想見高雄「被工業化」的多徹底。過去的工業除了機械外,需要依靠一定數量的勞力,那麼新鮮的肝自然是不可少的了,這點後面的歷年人口數也會顯示出來,該時期高雄的人口正成長頗為可觀,很難導向眷村子弟的外流狀況。尤其肥水不落外人田,某些特有產業大抵都落在某些架構之下。

同時擁有陸海空三軍基地及軍校的高雄
承上「眷戶數」的統計居全台之冠外,高雄也是全台灣唯一一個擁有陸海空三軍基地與軍校的縣市,同時也保留全國面積最大將近 90 公頃並涵蓋3個軍種的眷村,分別是左營的海軍明德新村與建業新村、鳳山的陸軍黃埔新村、岡山空軍醒村與樂群村。

綜上所述,高雄怎麼看都不會是綠油油、人口流失嚴重的直轄市。不能把必然的北漂過度放大,後續的人口移動應該是發生在工業 3.0 之後,科技重鎮誕生在新竹、台南...等,但要注意科技人並沒有限定族群。所以後面也會帶到高雄市的人口變化、勞動力流失的數據。到此,只能推測出,高雄在網路科技時代、產業再轉型來襲前,都難以產生眷村子弟大量的遷徙外移的連結,畢竟當時做為工業重地的高雄,反而是人口與勞動力流入的主要都市之一。

📊 表一(1984 年眷戶數統計 / 國軍列管眷村資料名冊)

二、高雄的人口變化
台灣從 1994 年網路時代(撥接)  第一波來襲,後續千禧年產業型態也陸續開始邁向 E 化、自動化的轉型 。有多少眷村人口遷往其他縣市?這前面就提過,已沒有確切的資料可供參考,畢竟人口的遷徙統計並不會特別標示出外省族群,所以無法判讀為「高雄的外省子弟全都往台北去了」。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查詢 1976 年 - 2020 年(表二),這 30 多年來的人口數據,高雄做為工業基地,總人口數一路都是增加的,應對工業化的轉型,重工業時期人口流入大約在  4 ~ 6 萬之間,其後人口流入則為 2 ~ 4 萬之間,跟著是 1 萬左右,到 2004 年人口流入大約剩下千餘人,總量開始進入接近停滯的狀態,直至 2014 年首度出現人口總數減少的情況,不過長達 20 年的時間數字一直停在 277 萬人。

2014 年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這情形後續幾年都有發生,平均每年減少約 1 千人左右,這情況要無上限綱到「人口流失嚴重」有點言過其實了,因為台灣跟全球一樣,都已經落入少子化的窘境。或許我們可以說同樣面臨少子化,台中、桃園等直轄市的人口是正成長,高雄不應該拿此做藉口。沒關係,底下會再帶數據看看台北市與台中市的情況。

📊 表二(高雄 1976~2020 年 5 月的總體人口增、減數)

只看人口總數並無法得知到底「有多少人口外流」,因為其中還會包括自然死亡、新生兒。所以再細看 2015 年 1 月到 2020 年 4 月的「遷入、遷出總量」數據(表三),將 5 年的遷入、遷出總量相減得 -1,375 人,即 5 年人口外移為 1,375 。把數據拆成月份來看(表三),就不難看出陳菊任內的 2015、2017 及 2018 這三年確實是遷入 < 遷出。4 年累計共減少 -5,315 人,等於平均每個月人口外移 110 人。這真的是答案了嗎?

📊 表三(高雄 2015 年 1 月~ 2020 年 4月 遷徙統計 / 數據間距為 1 個月)

魔鬼藏在細節裡,我們來多看一個表格(表四),高市府民政局於 2020 年 4 月的遷入統計顯示,遷入數量為 8,384 人,但這數據是包含「本市他區」的遷入 5,998 人,實際從其他縣市、國外遷入的「淨值」僅有 2,386 人,兩個數字相差 3,612 人,前述的合計數  8,384 並不能做為參考,接著來看的是「人口到底有沒有流失到其他縣市」。

📊 表四(高市府民政局 2020 遷入統計|截圖)

再把遷入、遷出的數據濃縮一下,僅放入「"非"本市他區」的遷徙淨值(表五),整理好後可從表五看出,韓國瑜任內平均每個月人口增加 116 人,而陳菊任內平均每個月人口外移 -250 人。要解讀成韓流也可以,但必須知道兩值的對比,存在時間總長度落差。

一路從表二~表五的相互驗證後,能夠說 2015~2018 總共 4 年減少 11,982 人叫做「人口流失嚴重」嗎?若覺得可以,那韓國瑜任內每個月平均增加 116 人同樣乘以 48 個月,4 年總數預估值會增加 5,568‬ 人,是否也得稱為「人口移入激增」了呢?4 年增加 5,568‬ 人叫激增,台中市可是會不開心的。這裡先下一個小結論,高雄市後來的人口流動幾乎可說是停滯,遷入、出的數量都很低,但完全稱不上嚴重的人口流失

📊 表五(高雄 2015 年 1 月~ 2020 年 4月 "非"本市他區 淨遷徙統計 )

對照台北市與台中市的人口變化
從表四發現魔鬼後,接著再對比台北市與台中市(表六),因為每個縣市民政局的顯示方式都不一樣,有些直接內含本市遷徙,有些則會直接另給淨遷徙,資料量很大我放棄整理,直接從每年的「總量」數據來看。表六明顯可看出台中市的人口遷入 > 遷出,平均每年人口增加 18,538 人,2010 年縣市合併後人口正成長的跡象也更加顯著(台中市的統計數據也內含了本市他區)。

把焦點放到台北市,以同樣的總量數據來看,台北市從 2016 年起人口就呈現負成長,平均每年人口流失為 14,942 人,一路統計數字看下來,其實是台北市坐實了人口嚴重流失的問題,每年減少將近 1.5 萬人並不是太低的數字。台北市 4 年減少 59,769 人,而高雄市 6 年減少 6,679‬ 人,以平均值而言台北市的人口流失是高雄市的 13.5 倍,跟台北市相比,高雄市有點小巫見大巫了。這方面其實已經有媒體有相關報導,稱台北市的人口外移者為「脫北者」,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找找。

📊 表六(台中、高雄、台北 三個直轄市的遷徙統計|粉底為負數)

為顯公平也來試試看能否從「淨遷徙」來替台北市平反(表七),結果 Emmm... 無法平反,單看淨值台北市呈現人口流失也同樣遠高於高雄市。從淨遷徙來對照,2015 年起,台北的人口外移每年平均減少 - 14,400 人同時期高雄則是每年平均減少 1,688 人,台北市的人口流失仍是高雄市的 8.5 倍,其他就不多言了。

📊 表七(台北市 淨遷入、遷出)

三、高雄的勞動力變化
接續從「人口勞動力外移(北漂)」的角度(表十一)來看,北漂不見得會變更戶籍,所以我們可以從六都的「勞保投保人數」減「勞動力」來估算,2011 ~ 2019 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台中市及桃園市都是歷年人口正成長的都市,其勞動力外移的情況也顯示為逐年遞減。而高雄市、台南市及新北市的人口數則屬於相對平緩(趨近停滯)的都市。首都台北市則是六都之中唯一人口數負成長,但勞動力移入(被北漂)情況微幅正成長的都市。

高雄市人口勞動力外移並沒有逐年攀升,大抵都在 26 ~ 28萬之間,而台北市做為首都,從各縣市有大量的勞動力移入也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畢竟人類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軌跡,應該也很少見首都的勞動力會往其他縣市大幅移動的。只是高雄卻單獨演變成媒體、藍 / 白營口中老化、人口與勞力流失嚴重的悲情城市,成了一個「被操作的假議題」,從各項統計數據來看,六都之中人口外移較為嚴重的是台北市,而勞動力外移最嚴重的則為新北市,高雄市卻因為國民黨及民眾黨的夾擊上了風口浪尖,這比較像針對式的霸凌而非正視問題。

📊 表十一(六都 勞保投保人數 - 勞動力 歷年數據)

四、高雄歷年的市長選舉統計
接下來看高雄市長歷年(1994~2018年)來的選票(表八),在媒體的渲染下,民進黨執掌高雄 20 年叫做綠色票倉,鄉民更笑稱高雄派出一顆西瓜都能選上,只要是綠的就可以了。實際上在高雄,國民黨候選人若勝選至少是 10 萬票起跳,1994 年吳敦義贏了 111,656 票,那時高雄縣市尚未合併,這樣的勝出票數是很驚人的。而 2018 年韓國瑜的勝選,讓 2 次國民黨的候選人勝選的票數加總,比民進黨勝選 5 次還多出 144,477 票

反觀民進黨的勝選從 1998~2010年看(2014 年會在後面做另外的說明,該年勝選不適合併計),4 次民進黨勝選多出的票數平均為 29,371 票,其中最高的一次也僅贏了 86,968 票,縣市合併後這樣的成績並不漂亮,跟 2018 年韓國瑜的勝選相對照便可知,"差距票數"僅有韓國瑜的一半。1998、2006 年雖勝選,"差距票數"卻只有千票。換句話說,民進黨在高雄一直都是苦戰,回顧前面談到的,高雄眷戶數量龐大、人口外流並不顯著,以及人口停滯,以這些為基礎,若假定為高雄的外省族群還是相當龐大,那就不難猜測為何民進黨總是沒辦法贏的漂亮。民選市長以來,國民黨只贏 2 次,但扣除 2014 年的總票數的合計上卻還贏了民進黨 144,477 票

📊 表八(高雄縣市長歷年選舉結果統計)

然而高雄是如何成為台灣人心目中綠油油的城市,而收看媒體的觀眾們又為何採信了?在台灣做為網路世代的年輕人向來桀傲不馴,睥睨長輩的愚昧,但其實大多數年輕人也缺乏查證後再發言的能力,急著發言但其實一知半解,讓台灣很多人、事、物、地都存有誤解與謠言,以訛傳訛讓世代、族群之間產生了更多不必要的紛爭。

為什麼 2014 年的選舉不能做為對照組?
先回到 2014 年,在地高雄人應該都很難忘記那一年,因為 2014 年 7 月 31 日接近  8 月 1 日的最後 5 分鐘,南高雄以凱旋路為中心,從一心路到三多路一帶發生了氣爆,那個夜晚南高雄多條道路陷入火海與坍陷之中,讓即時知情的人都徹夜難眠。這也是把 2014 年高市長選舉抽離來看的原因。當年馬前總統及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對高雄冷漠的態度,尤其是江宜樺的三不政策:「不立專法、不編特別預算、不設專責機構」,讓多數的高雄人感到憤怒及難以接受。此外,當年代表國民黨參選的楊秋興,也並未得到泛藍民眾的認可,他甚至耗損了自己深營高雄縣時所累積的名聲。這兩個主因導致 2014 年的選舉,選情從歷年的五五波出現了破天荒的結果,讓陳菊勝選大贏了 542,653 票,這是前所未見的。即便是 2020 年總統大選在高雄,蔡英文也只贏了韓國瑜 486,725 票。故這一年的選舉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不適合和其他歷年選舉放在一起評論。

雖然高雄市長的選舉,表面上都呈現民進黨候選人勝出的樣貌,但選情其實一直都很接近五五波,完全不適合被稱為綠油油。否則 2014 年台北市長選舉,柯文哲贏了 244,051‬ 票,2018 年贏丁守中 3,567 票,2 次勝選多出的票數平均為 123,809 票,對比高雄市 4 次民進黨勝選多出的票數平均 29,371 票,台北市豈不成了白鑠鑠(Pe̍h-siak-siak)?媒體並沒有因此改稱台北市白鑠鑠(Pe̍h-siak-siak),而是繼續稱台北是藍色票倉,這是雙標。不僅誤導觀眾,也讓台灣的南北戰爭層出不窮,無端讓國人陷入無止盡的內鬥與口角紛爭。

從台北看台灣充滿偏見
媒體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出發的角度經常太過「台北化觀點」,在地化認知程度嚴重不足,譬如今週刊在 2018 年曾報導高雄人口流失嚴重,並指出「高雄市各行政區中,人口數呈正成長的區域,多為鳳山、仁武、大寮、楠梓等市郊地區,反觀過往較為繁榮的鹽埕、苓雅、前鎮等區域,因商圈轉移、重劃區建置多寡等因素,導致人口外移」,對於這一段的說法,我認為這已經涉及誤差報導。

鳳山、仁武、大寮、楠梓區的人口之所以正成長,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售價較為合理的建案幾乎都在這四個行政區(楠梓、鳳山主要是大樓建案,仁武、大寮相對偏僻則是透天厝相對較多)。另一方面這四個行政區的位置,位於高雄市區的外圍,尤其鳳山、楠梓有捷運站點,對有能力購屋的上班族來說是較好的選擇。而「前鎮區」不但緊鄰工業區,路上大型貨櫃車也極多,還有小港國際機場無止休的飛機噪音,很難成為一個好的選項。「苓雅區」則大多為商業辦公大樓。「鹽埕區」更不用說了,它沒落了大約 30 年!?對較為年輕的高雄人來說,鹽埕區跟繁榮沒有連結,若說新堀江曾經繁榮一時,可能還比較能引起高雄青壯年世代的共鳴。


商圈的轉移為何不能正面看待
另一個題外話,商圈轉移後原繁榮區沒落經常成為媒體口中嚴重的問題,但換個角度重新來思考,如果繁榮的地方必須永遠繁榮,那麼台灣的首都應該回歸台南,而不是去了台北。「商圈轉移」應該要當成「農事休耕期」來看,同一塊區域(土地)不斷被重複利用就無法種植出好的蔬果。譬如高雄的新堀江也在 2018 年的選舉期間,不斷被炒作,認為新堀江應該恢復繁華的樣貌。但那裡的水電、硬體幾乎都是老屋及違建,在房齡極老的屋子不斷的重複裝修,危險會是第一個大問題。商圈若沒有轉移,店家的租金成本也將會不斷攀升,這是第二個問題。不管怎麼看,永遠繁榮只會慢慢的失去優點,而且最後全是缺點。最終沒人會想要在一個沒日沒夜營業,無法停下來正常維護又環境老舊骯髒的商圈逛吧?

五、高雄市議會歷年的席次
直接破題,高雄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幾乎都處於朝小野大(表九)。跟高雄市長選舉一樣,高雄市議員的席次清一色都是藍營的席次為多數,這點在原高雄縣也不例外。至今唯一一次的轉捩點,同樣是在 2014 年氣爆後的那場選舉

📊 表九(高雄縣市議員歷年席次統計)

六、高雄歷年在總統選舉的選票統計
從歷年總統大選來看高雄市民的選擇,2000 年泛綠候選人在高雄縣市的得票率其實還低於泛藍。2004 年則相反,變成泛綠得票 > 泛藍,到 2008 年,還沒合併前的高雄縣、市出現不一樣的反應,提前落跑的謝長廷在高雄市是輸的,那年高雄市民獲得一個稱號「無情的城市」,那到底是提前落跑的市長比較無情,還是被放鳥的市民比較無情,這給能看完長文的人自行解答。

📊 表十(歷年總統票選統計)
七、結論
這篇文章從 2019 年年底寫到罷韓成功,拖的著實有點久,內文撰寫上應該會有不少不通順及錯漏還請見諒。韓國瑜 2018 年在高雄勝選,媒體也不斷放大說是高雄年長者=韓粉,到罷韓成功說是年輕族群的逆襲。其實也都是子虛烏有,讓人不禁感嘆,媒體與政黨的功能到底還剩下什麼?導致視聽者需要自己去挖數據出來驗證,否則就只能眼睜睜看著高雄被污名化,因為整個台灣充滿了四處飛散的謠言。

在終於寫到文章尾端的時候,看到志祺七七頻道終於還給高雄年長者一個清白,《再見了市長!93萬高雄人共同舉辦的畢業典禮!韓國瑜炫風如何由盛轉衰?》影片中提到,他們也從數據中發現,2018 真正投給韓國瑜的比例上,是青壯年為多數,只是該頻道用 2014 年的市長選舉做對比,會產生另一個偏論 - 《高雄綠轉藍》2014 年不適合用於對比的原因,我前面提過了,當年馬政府對高雄氣爆的處理方式,對選舉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使得過去從來不曾在高雄大勝特勝的民進黨候選人,意外的大勝了

但高雄的青壯年為何選擇韓國瑜?我認為原因應該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國民黨的吳敦義在高雄執政到 1998 年,後續長達 20 年的時間都是由民進黨黨籍的人擔任市長,加上太陽花學運發生前,青壯年對政治其實是相對冷感的,即便是現在已經 40 多歲的壯年,20 年前也只是個冷感青年,對政治議題的關心程度明顯偏低,對於國民黨人選執掌高雄的記憶也就會比較少,甚至沒有記憶。於是就產生了「換黨做做看」的想法。

少子化的問題在全球都已浮現,台灣也不例外。台灣佔據最高基數的人口是在回聲潮世代(Y 、網路、千禧世代等稱號,各論點基本泛指 1980 ~ 2000 年間出生的人)。台灣介於此世代的人,依照各國不同的工業化發展程度來看,其實可以往前延展並變化為 1975 ~ 1995 年之間,畢竟台灣的撥接網路是從 1994 年開始,現在 45 歲的人,當時也才 19 歲,更別說現在 40 歲的人,當年都還是國中生。台灣的壯年世代的成長階段接觸大量的電玩及網路遊戲,並不是傳統定義上對網路 3C、科技新知一無所知的壯年族群。提到此點,正因為他們落於台灣的人口的相對多數(表十一),他們不曾經歷白色恐怖,對於政黨的偏執、對立程度已經弱化不少,也明白政黨與企商的共犯結構,該反則反不看顏色,所以 2018 年就不約而同的用選舉告知民進黨(執政黨):「我們不滿意你的施政結果」,就如同 2020 年罷免韓國瑜一樣。青壯年早已大多數成為了中間選民,他們共有的特色僅有:
📚 台灣是台灣人的家園,不樂見過度傾中
📚 任何政黨不分藍綠白,若有錯誤施政、為鬥而鬥,一視同仁
📚 如果選情許可,便會選擇看人不看黨 
📚 中國成為世界的代工廠,有正向發展是屬合理範圍的經濟循環,無須羨慕,有起便有落。但持平不易,不論是高雄或台灣,如何正視內部問題才是首要任務 

📊 表十一:2019 年 台灣人口金字塔

最後,數據上若有失誤還請告知,若有時間會備註更正。本文最終的發文時間落在六月中旬,但我會將發佈時間刻意往前挪動,讓它們躺在過去。數據的解讀有時候也會因不同的對照組而產生差異,歡迎留言但不歡迎攻擊性言詞,只要我主觀認定留言是為鬥而鬥,一定刪,我不會為了被過度釋義的言論自由來讓自己淌網路霸凌的渾水。還有,我不是 A.H.T Go(部落格主人),只是徵得他同意在這裡偶爾放一些數據觀察文,因為我懶的自己搞一個部落格。不過我們都認為媒體及政黨長年以來散發不正確的資訊太多了,各方人馬又不斷出動行銷公關控制風向,讓各縣市的人們因此不斷的發動南北戰爭。

比如同樣在 2018 年選前,網路及媒體上大量見到用路線充足、預算紅利飽滿的北捷,拿來瘋狂比對路線貧瘠的高捷也是一例。選舉過後,這聲音不見了。這比對應該從 1997 年北捷只有筷子路網的時期來做比對,都只有兩條路線的捷運,要有超高載量本來就是困難的任務,北捷僅有筷子路網的時期,也被市民怒吼「乾脆拆掉」的。而高捷長年來都只有兩條路線,不完全依靠中央預算還能撐到 2016 年轉虧為盈已實屬難得。而最為人所詬病的高雄負債,其實也落於這樣的圈套裡,高雄的整體發展與轉型,比台北要晚上許多年,中央預算及稅收紅利更無法與台北市比肩。單看馬政府在高雄氣爆後說的三不,眼見高雄發生這麼重大的事故,馬政府都能不予理會,讓當時由陳菊執掌的高市府只能透過募款來善後,難道還不足以理解這樣的南北大失衡嗎?高雄在縣市合併後成為面積最大的直轄市,同時要面對農、工、商、漁等產業發展,這都是一個很大的管理壓力,但無論如何,高雄負債仍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台灣因為媒體(包含新媒體)、政黨充斥台北視角,讓所有人都失去了趨近客觀的角度,不論是嘲笑苗栗國、花蓮王、台中粽都一樣。能夠從新媒體的反串中自我釐清的並不多,不分年齡層還是有人會淪為跟風(青壯年做為主要的社群使用者,跟風其實也不遑多讓),馬力全開的嘲諷,從「原住民只會投給藍色」、「高雄只需要西瓜」、「客家梗」、「ADSL申裝肛世代」、「女權自助餐」、「滯台者請返回祖國」、「新住民不是鳳凰是雞」、「老人智商堪慮」、「某色是蟑螂」... 等等,其實都是在撕裂台灣,漠視了所有人都與時俱進的變化著,否則苗栗不會出現時代力量的議員,婚姻平權不會通過專法,高雄不會出現韓國瑜。

改變不是正在發生,而是持續不斷的發生。我們最缺乏的或許不是內鬥的能量,而是了解真正的台灣與抵禦外敵的視角,鄙棄任何身在台灣的族群不會使台灣更好,放棄原有的刻板成見,展開實際有建設性的對話,如同某政委所言「當你可以代替對立面發聲時,那才算理解了對方一些」。可以說這樣的想法太烏托邦,中國的陸海空攻勢綿延不絕,而台灣的裂解也無法完全避免,但坐視不理也只是加速為中國樂見的成果,可是這樣的結果是台灣人想要的最大共識嗎?長期來看,因為在明在暗的各路敵人而衍生的內鬥,並不是台灣的福氣。

《註解》
¹ 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 12卷第 3 期(2000 年 9 月) pp.534 提及,根據李如南(1988:8)的研究,西元 1984 年(民73)「國軍列管眷村資料名冊」的登記資料,當時台灣共有眷村 888 個,眷戶 109,786 戶。由於國防部於 1980 年(民69)以後,不再興建眷村(立法院 84(53):485),因此這個老舊眷村與眷戶的數字,就應該是最後的數字。

² 《果貿社區》在 1965 年完工 / 1981 年改建,改建後的國宅合計 13 棟,共 2,466 戶。而高雄約為 130 多個眷村,相較台北約 180 多個眷村,雖然數字上少了一截,但台北的眷村大多屬於中、小型聚落,單一眷村的總戶數也大多在百戶內。現在各縣市的眷村,部分雖仍存在,但僅為文化保留之觀光地。

³ 外省人、本省人:特此聲明不帶任何有色眼鏡,僅為了文章上的描述方便性。

 揮別族群聚落的形式,改以不分族群的多元社區,或許可增加族群之間的互動性與了解程度,或許有助於消除過去流於誤解的藩籬。那時台灣處於工業時代的中後期,年輕人往城市移動,偏鄉、農漁村等都有人口流失的問題存在。加上 1987 年台灣解嚴,眷村子弟與眷村外的互動也日益增加(想像眷村之「流金歲月」 pp.272 / 張茂桂 / 2009 年 12 月 29 日)。工業化時代與解嚴的關係,不單單是眷村子弟往高密度的城市集中,偏鄉及農漁村的其他族群青年(原民、本省、客家)流失也同等快速,人口統計已經難以用族群來區分,再加上 1992 年台灣就廢除籍貫登記,所以現在還有額外統計的族群,基本上只有原住民及新住民這兩個相對少數的族群。 

 2011 年 5 月 26 日,高雄市議會陳信瑜質詢部分內容:高雄港區化學碼頭有高達147座大型儲槽,年儲存量428萬公噸,高雄市卻未進行任何防護設施,議員陳信瑜憂心如發生大海嘯、地震將引發嚴重死傷,如設定5公里紅色警戒區域,將會有62萬人口受到波及;陳議員更憂心市府完全沒有掌握全長1594公里長且密佈全高雄的化學原物料輸送管線資訊,化學管線和油管更是密佈在都會區,包括小港、前鎮、楠梓及苓雅區,陳議員質疑市府有否有權責單位針對化學原物料輸管線進行定期性安檢及定期申報管理。

 台灣網際網路發展於於 1994 年,第一家 ISP 業者「新絲路」開始提供撥接上網,半年後「中華電信(Hinet)」撥接服務以及「資策會(SEEDNet)」種子網路兩大國營業者帶動下,宣告台灣正式進入網路時代。

 當時的「竹科新貴」成為都市傳說,媒體及長者會說「連在竹科掃地的阿姨都有股票分紅」之類的。可想見當時科技業已經有許多從業人員,網路資訊的發達並不是今日才有,很多青年世代都會把壯年世代想像得過度刻板,他們只是台灣世代中相對「沉默的三明治世代」,不像他們的長輩那樣傳統守舊,為了避免爭執經常性選擇沉默或不予反駁,但他們的內心其實也是熱血反叛的。


公民直選的高雄縣長共有 11 任,1951~ 1985年期間有 6 任高雄縣長都是國民黨籍,另有泛綠 2 任,為 1960 年當選的余登發及 1977 年當選的黃友仁(余登發女婿)。1985~ 2001 年間共 2 任為民進黨籍,分別為余陳月瑛連任兩屆(余登發媳婦、任期 1985~1993,民進黨創立於 1986 年,所以這時才出現民進黨籍的候選人)及余政憲連任兩屆(余陳月瑛長子、任期 1993~2001)。2001~2010 年間有 1 任為民進黨籍,也就是連任兩屆的楊秋興了。很多韓國瑜支持者在 2018 年選舉前,不斷的在網路上說「民進黨執政高雄 33 年」,就是從這裡來的偷換概念,其實高雄縣、市首長過去的公民直選起始時間並不一致,實際上原高雄市由民進黨執政的時間長度只有 20 年,韓國瑜支持者這麼說等於消滅了吳敦義曾任職高雄市長的事實。關於原高雄縣,我知道的、能查到的大致上就是這些,加上本身也沒有居住在原高雄縣,年紀上也沒老到能了解更多,所以不是十分清楚為何 1985 年起高雄縣可以讓民進黨候選人一路當選,就不在這邊多做著墨。剩下的就是備註一下,譬如 2010 年高雄縣最後的人口統計為 1,243,410 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覆須知】
✔ 請注意網路禮儀,禁止口出惡言、廣告張貼。
✔ 可用語法請參考這篇
✔ 與本文無關的留言請利用右側的「留言板」,反之請盡量留言在相關主題。
✔ OpenID留言,填入自己的網站、部落格網址即可。
✔ 圖片消失、檔案連結錯誤 / 更新,歡迎留言告知。
✔ 其他問題、想法,也歡迎留言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