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

那些年的 AMD K7 系列平台教我的事,主機維修組裝雜談

⇩分享本文⇩

多年前筆者的第一台桌機配備相當普通,但卻是那些年的平民熱門主機(K7),那時候主機板沒那麼多內建功能,要另外接網路卡(數據卡)、顯示卡(AGP 8X / 4X)、音效卡...(也可以買 All in one 板子啦!)。加上大頭螢幕(CRT)、鍵盤、滑鼠,總之一整組要花上三萬多,半工半讀的血汗錢一下子就大失血。

最初筆者完全不懂電腦,雖然有相熟的人幫忙組裝,但每回故障就得麻煩對方,更可怕的是經常得等上一陣子才能與主機相聚。當時玩遊戲正瘋狂,很常碰到「等到失去耐心卻又不好催促對方」的情況,終至某天~筆者終於看破,決定自立自強!

當時網路已算普遍,筆者卻不懂得利用網路找資訊,而是傻傻的買一些電腦組裝維修 DIY 的雜誌、書籍自修。開頭幾乎是霧裡看花,太多專有名詞了 0.0 ,漸漸從軟體設定、系統優化微調開始,照著書上所載去操作,最後~筆者已經能夠自行重灌電腦、BIOS 更新、...。

跟著挑戰硬體組裝維修,那些年零組件規格的變化沒那麼快,捨不得買新品可以到拍賣找二手零組件。還記得第一次買了二手 CPU、PC-133 128M 記憶體,想做小小的升級。運氣不錯~當時碰到的網拍賣家都是好心人,其中還有一位成了我那些年的電腦硬體小老師 XD。

新手上路並沒有第一次升級主機就上手,印象中初期發生不少糗事。譬如:沒接 CPU 風扇直接燒了處理器、拆卸 CPU 風扇時用力過猛刮到主機板(用一字起子對扣具下壓時手滑掉)、CPU 扣具裝上時施力不均而壓碎 DIE 晶片,當然也試過壓歪 CPU 針腳(不嚴重的話稍微矯正還能繼續用喔!)。總之~ 多虧了二手拍賣網,讓筆者可以把 CPU 當耗材拿來大玩特玩 XD。

缺了一角的 DIE 晶片(AMD Athlon A1000AMT3B AXIA 0109 BPCW 1GHz),
這顆應該不是自用品,以筆者的個性不太可能讓 DIE 周圍繞這麼一圈髒東西 XD
那些年被在下燒掉的 CPU(AMD Athlon AXDA2200FUV3C  AIUHB 0301XPVW 1.8GHz),黑掉了 XD,
是筆者的第一台電腦所用的 CPU,就算燒壞了,還是挺乾淨的,是吧?哈哈!
後面升級的零組件都用了一陣子後再三手賣出,二手購入更好一些的~一直如此循環。
【主機板】
特別找了一張 K7 主機板來介紹一下。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腳位為 Socket 462 ( Socket A),例如:Sempron(散步龍)、Duron(度龍)、Athlon(雷鳥),其中不乏一些超頻熱門款(弱弱的說~筆者膽子小不敢超頻 XD),當時的 AMD 是學生、口袋不深之平民的好朋友,雖然失去轉動的風扇就會立即燒毀...(那些年的 Intel 沒風扇還能撐一段時間,它有一定的機率會自動降頻執行或者自動斷電,而那些年的 AMD 沒有這套保護機制,直到 K8 平台問世才有過熱斷電功能出現,同時 DIE 晶片也採用了防壓碎保護罩,讓 AMD 的 CPU 災情大大的減少了)。

ISA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那時的 ISA 插槽已經在被淘汰的邊緣,筆者也只是見過它杵在那卻從沒用過。

PCI
Personal Computer Interface,常見用來插網路卡、音效卡、USB 擴充卡之類的,後來也有 ALL IN ONE 的主機板(內建音效、網路、顯示)。

AGP
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 是顯示卡的家,8X 時代有一系列個人覺得紅很久的平民顯示卡 - NVIDIA GeForce4 MX 440,這張系列顯卡陪筆者重溫好幾款經典薩爾達 XD。

IDE
Intelligent Drive Electronics(也稱 ATA,AT Attachment)用來接硬碟裝置、光碟機,那些年的硬碟有 80G 已經很了不起,現在 IDE 也快走入歷史。

FDD
Floppy Disk Drive,顧名思義就是接軟碟機用的。還記得當時筆者也接了台 3.5 吋軟碟機,但卻幾乎沒用過 =.=" 。

From : mail.lipsia.de/~enigma/neu/pictures.html#mboards

RAM
RAM 插槽當然就是拿來安置記憶體(SDRAM),只對 PC-133 / PC-266 的規格比較有印象了,容量則有 64 MB / 128MB / 256MB(當然往上還有)。當時宇瞻(Apacer)跟金士頓(Kingston)是並列齊名的,但現在只剩下創見(Transcend)跟金士頓手牽手一同走著。

那些年的專業玩家很愛評論顆粒,例如:美系 - 美光 Micron|日系 - 爾必達 Elpida|台系 - 力晶 UMAX、Powerchip / 南亞 Elixir / 茂德 Promos / 勁永 PQI|韓系 - 海力士 Hynix / 三星 Samsung ... 等等。

顆粒的辨識方式:美光會有個大寫 M 被斜橢圓圈起(Micron Logo),勁永顆粒會有 PQI 字樣,海力士顆粒有小寫 hynix 或大寫 HY 字樣 ... 。如果不懂得分辨就直接買終身保固即可!即便故障直接殺去門市大多可直接換取新品或良品,尤其是現在的記憶體更建議直接購買終身保固的品牌,顆粒不太需要去理會了(個人感覺)。


【電容】
還記得過去被問主機怎麼怪怪的?很容易當機、會自動關機...等等各種不穩定的問題時,除了微軟系統與驅動衝突外,其次最普遍就是電容了。

散落 PCB 板各處的「電容(Capacitor)」也經常引起討論,那些年的電容頂部會有「+、Y、*」和類似「K」的紋路(還有其他的紋路),這些紋路是準備給電容釋放壓力用的,當電容頂端膨脹時,就有很高的機率會使得硬體或系統不正常,若是一直放著不處理最後就會開花或看到莫名液體凝固物 0.0,網路上甚至可以看到不少「爆漿電容」的分享,例如《爆漿撒尿電容特輯(港都狼仔)》。

當然那些年主機內會看到的電容幾乎都是「液態鋁質電解電容」,而這些年則都是標榜「導電高分子鋁質固態電容」。筆者對電容也不甚了解,頂多是能從外觀去判斷是台系還是日系。

以筆者自己比較常接觸的技嘉主機板就很常見到日系電容,三洋(Sanyo) 的龍頭地位從電解電容維持到固態電容,其他日系則有一些變動。過去電解電容還有日系松下(Panasonic),不過後來松下併購了三洋,從此就大略分成了兩路:固態電容用 OS-CON 品牌繼續勇闖,鉭電容則以 POSCAP 名號行走江湖。(鉭電容超過本文範圍,遂不加以說明)

不是想幫技嘉打廣告 0.0 ,但使用比較好的日系電容確實也是技嘉的優勢之一,同時也促使微星、華碩跟進,對消費者而言多少比較好囉!另外因為目前幾乎都用固態電容居多,為了兼具文章實用性也會順便提供一些參考圖片,如果有誤植錯誤訊息或錯誤觀念還請指教。

日系三洋(Sanyo),外觀大多是黑色、綠色,帶有大寫 SANYO 字樣。

Form : trade.hqbpc.com/html/2010/12/12096.html
From : 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210303241032
另外有一種體型短胖穿著紫色外套的比較常見在中高階影音介面卡上,這一顆已經是固態電容了,仔細看上頭沒了刻痕紋路,除了 SANYO 字樣外還有 OSCON 字樣。

From : hi.baidu.com/240641672/item/a68dc9d9137c6afeca0c397b
這幾年 SANYO 的固態電容繼續維持紫色的高雅外觀,頂端還有 SEPC 字樣。部分顯示介面卡也會看到有 SVP、OS-CON 的字樣。

From : 高登 www.hkgolden.com

日系日本化工 NCC(Nippon Chemi-Con),主要為 KZG、KZE 系列,KZG 常見都是咖啡色居多,有 KZG 字樣。KZE 則常見為綠色外觀,印象中也見過咖啡色的 KZE,當然也上面都有 KZE 字樣。記得曾聽說還有 KZJ 系列(黑色)是比較高級的,但另一個比較普通的 KY 系列也是黑色的外觀,不過這兩種黑色款的筆者都沒印象了 XD。

圖片來源:kingleejp.myweb.hinet.net/006/6003.htm
NCC 的固態電容主要是藍色居多,比較特殊的是紅色,體型大一些的會有個扁扁的「口」標誌,用一個英文字母代表系列,字體用的比較特殊,近期還看到負極那邊的塗料會有一~兩條橫線缺口,不知道是不是用來加強辨識所用。NCC 跟 SANYO 一樣都是技嘉御用品,NCC 主要出現在技嘉中高階板子上,SANYO 則只有在高階板子上比較有機會見到蹤影。


日系紅寶石 Rubycon,居多都是黑色,有 Rubycon 字樣。固態電容部分沒看到其蹤影。

圖片來源:www.yoson.com
日系尼吉康 Nichicon,外觀配色主要是黑金/黑白兩種,有小寫 nichicon 字樣。


尼吉康的固態電容部分,則是頂端為藍色及金色兩種,其中金色為華擎(Asrock)閃亮亮專用(應該吧?只見過華擎板子上有)。兩種顏色都有 LF 字樣。

From : 高登 www.hkgolden.com
2009 年 Nichicon 也收購了富士通(Fujitsu),合體後更名為 FPCAP,早前 Fujitsu 還沒被併購前的固態電容頂端是紅色的,有個 F 字樣,上下各一條橫線。(富士通紅色這顆幾年前技嘉般子上也很常看到)


尼吉康與富士通一同推出的固態電容上則為 FP 字樣,除了原本的藍、紅、金色外,還多了黑灰色跟黑色兩種。


台系鈺邦 APAQ(AP-CON),那些年台系有不少電解電容,這裡就不介紹了,直接看近年的台系固態電容,比較為人所知的就是鈺邦了。主要常見的顏色有藍、黑、紅色及白色。電容頂端有一個 C 字母加一個大黑點的標誌。華碩板子上還滿常見到。


台系立隆(Lelon),聽說較常出現在公版顯卡上,這顆筆者認知不多,就不多介紹~直接看圖。


港系萬裕,X-CON 系列有藍(UER)、粉紅(ULR)兩色,藍色的評價普通,微星板子上出現過,粉紅色的聽聞品質趨近於尼吉康的 LF 系列,可在部分公版卡看到。辨識方式就是看系列名稱囉!


另有 SAMXON系列之前也挺常見到,辨識方式是字母底下會有一條橫線。


上頭只是部分外觀上的識別方式,如果想知道更多更詳細電容的辨識方式可參考《コンデンサメーカー一覧サイト》,雖然是日文網站,但大多都有提供圖片參考。
(PS.部分圖片取自網路,但當時忘記記錄來源,還請見諒!)

【電容補充】
下圖補充電容正負極判斷方式。


以目前的固態電容來說,SANYO 的品質還是最好,其次是 NCC,最後則是 FPCAP。基本上日系體質就是優質的代表了,不過凡事無絕對,網路上偶爾還是會看到一些慘狀,雖然都是超頻玩家釀災居多 XD。

【詭異經驗】
即便都是好物,有時候也會見鬼的碰上奇怪的衝突點。記得有次幫人組一台中高階的主機,由於對方有交叉使用多套專業繪圖軟體的需求,所以全挑了口碑好的偏高階零組件。全弄好後卻發生開啟繪圖軟體會當掉的情況,筆者把所有能用上的硬體偵測軟體都用上了,就是沒找到半點錯誤,納悶得很...,本身又不是電子電機科系出身...本領已用盡,想說反正全新品都在某家零售商採購,索性整台主機搬去給店家幫忙測測。

店家也做了一樣的檢測動作後滿臉問號,CPU、RAM、主機板能交叉換品測試都做了,直到最後換了第三顆電源供應器才明朗起來,這是很奇怪的硬體衝突,全部交叉測試的東西都沒壞~但就是某些點會發生詭異的事。(後來接觸更多時,發現這其實也算常見。)

碰到越多主機時其實會發現更多意想不到的情況,但...族繁不及備載呀~

【AMD 退出 CPU 競爭?】
近幾年平板電腦和智慧手機的輕便性虜獲了不少群眾,加上網路購物的盛行,雙面夾攻。使得桌上型主機的組裝市場有一定比例的萎縮。排排站的零售商比價、割喉,也逼退了不少中小型的零組件零售店家,每次去逛都覺得又少了一些店,人流也明顯少了 >"< 。

AMD 過去在 K7 時代與學生、平民走過不少輝煌,卻悄悄的退出 CPU 的競爭行列,用 Piledriver 打樁機畫下句點,多數人覺得 AMD 就是輸了效能時脈...,於是買單認帳退出了。

不過改推 APU(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把北橋功能也放到 CPU 裡面,主機板上就看不到北橋晶片了,只是針腳仍在 CPU 上,呵呵~BJ4。

【結語】
其實筆者不是什麼專業玩家,心態也一直是覺得夠用就好,高效能也要看自己是否真的有此需求,否則花了大把銀子,然後呢?它不是不死之身,也不是永遠不會被替代,又何必那麼執著。套句 AMD 轉換跑道的想法:「與其瘋狂追逐別人的腳步,不如走一條自己的路。」

感謝 AMD 讓一個不是電子電機科系出身的人,能夠沒太大負擔的玩組裝維修,雖然硬體一直都有防呆設計,基本上很難搞錯,就怕有人眼睛大弄反了卻又很不甘心的用力施壓...。

現在的硬體組裝的門檻真的很低了,不用配合 CPU 調整 DIP SWITCH,也不用特別為了 IDE 裝置順位調整 JUMP,幾乎都是規格挑對了~裝上去就能直接開機,一整個方便,BIOS有中文了,系統安裝過程也都變得很無腦化。

每個電腦高手都曾經是電腦白痴,只是歷程略有不同罷了,在有限的條件下多學一些東西也算好事,至少不用一點點小事就手足無措。

雖然如今自己也變成他人的不專業硬體維修小老師,但筆者都會灌輸友人一些基本概念(男女皆同),很開心這些廢話能被多數友人吸收。例如有人要求幫忙重灌或故障排除,筆者會希望朋友在旁邊觀看重灌過程並提問,甚至讓對方自行操作來加深印象。在下的想法是希望大家不要在原地停留,多學一點點東西方便自己也不用看別人眼色,畢竟花大把時間等待是很沒有效率的事情(重灌電腦頂多 30~60分鐘的事情(不含驅動、必裝軟體、燒機穩定檢測),還原系統時間更短,為什麼您願意花好幾天時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覆須知】
✔ 請注意網路禮儀,禁止口出惡言、廣告張貼。
✔ 可用語法請參考這篇
✔ 與本文無關的留言請利用右側的「留言板」,反之請盡量留言在相關主題。
✔ OpenID留言,填入自己的網站、部落格網址即可。
✔ 圖片消失、檔案連結錯誤 / 更新,歡迎留言告知。
✔ 其他問題、想法,也歡迎留言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