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9日

烏魚殼、烏魚子、烏魚膘、烏魚肫都來自烏魚

⇩分享本文⇩
很多人都聽過、吃過、見過烏魚子,或許能猜出其本體的名稱跟其他週邊產物,但能辨識的人或許並不多,筆者就不專業的稍微介紹一下,這條只聞其名不知其身的魚類《烏魚》,順便附上一些原始圖片(未料裡前),好讓想一嚐美味的人能在市場買對東西 0.0

其實筆者也是最近才知道小時候記憶中的米粉魚湯就是烏魚殼切段,加入酌量米酒、香油、蒜苗、薑片..等調味,並加入米粉的一道美食,而且還是假日到市場問老闆怎麼料理才回憶起(羞)。

比起烏魚其他的高價產品,其實個人還比較偏好烏魚肉,不只是價格問題,因為筆者本身就愛吃魚肉。市場販售的烏魚體型大約是養殖吳郭魚的1.5~2倍長,價格卻非常親民(八九十塊就好大一條),迫不及待的買一條全煮成淡淡麻油烏魚湯來喝了,回憶跟鮮味整個大大溫暖呀!

【烏魚】


名稱:
鯔魚,又稱烏魚,俗名青頭仔(幼魚)、奇目仔(成魚)、信魚、正烏、九棍、信魚、大烏、烏仔魚...等

分類:
淡水魚類

體長:
成魚可達70公分,適合捕捉體長約50至60公分,最長可達120公分

烏魚三寶:
指烏魚子(母魚卵)、烏魚膘(公魚精巢)、烏魚肫(胃囊),
但其實魚體(烏魚殼)也能做成一道美味佳餚。

習性:
烏魚是一種信魚,本棲息於中國大陸沿岸,冬季隨著大陸海潮向南洄游,依時令在傳統冬至前後十天,到台灣西南部產卵後,再逆流迴游到大陸沿岸,由於烏魚對海水溫度及鹽度特別敏感,必須要在溫度及鹽度適當的海域才能產卵,所以一到冬天,烏魚便會成群南下,到較溫暖海域產卵,這時正是公母烏最富價值的時候,不僅肉質鮮美,更是魚卵與魚鰾最飽滿的時令。
當烏魚產完卵後,即洄游北上,這時的烏魚體型瘦弱,稱之為「回頭烏」 ,雖然烏魚的訊期很短,但帶給當地漁民的財富卻遠超過其他的魚類,故烏魚訊期也被漁民稱之為「黃金季節」,民間所稱的「烏金」,即是給烏魚的最佳封號。

各式料理:

〈烏魚子〉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與少量脂質(多量高度不飽和脂肪酸)以及營養維生素A、B群 、E、銅、鋅等營養素,是台灣特產之一。


挑選標準:
「形狀」兩片顏色、大小、厚薄要相當。
「顏色」外表應呈均勻的橙黃色、棕紅色或赤褐色,帶有光澤,燈照時呈現半透明狀。
「硬度」以手指輕壓,能不凹不裂的就是上品。有凹痕表示乾燥不足,吃起來會黏牙;如果一按就脆裂,表示乾燥過度,吃起來會過硬。

料理方式:
常見為去除薄膜後將米酒塗抹於表層(靜置浸泡也可以)去除腥味後,整個做乾煎(烤)到飄出香味就可以切片食用,可佐以白蘿蔔片平衡醃製味。

〈烏魚膘〉
公烏魚的精巢,營養價值高且含有豐富的賀爾蒙。
「烏魚膘」不等於「魚鰾」,「魚鰾」是調節魚兒在水中浮沉的囊狀器官(魚的浮鰾)。


料理方式:
常見為鹽酥鮮炸、紅燒、三杯、乾煎、蒜香麻油...等等皆可。

〈烏魚肫〉
烏魚胃囊,又稱「烏魚胗」、「烏鰎」。


料理方式:
常見為鹽酥鮮炸、熱炒,或者曬乾後香烤食用。

〈烏魚殼〉
烏魚本體,去除具有高經濟價值的卵(內臟)後僅剩下魚身而稱之。魚肉本身含有高於其他魚類的豐富蛋白質,肉鮮味美且價格相當合宜(成魚體長40~60,價格約100元上下),可買來一魚多吃。


料理方式:
烏魚頭含有蛋白質、鈣質,可做砂鍋魚頭。
魚體肉鮮,魚刺粗大可方便取出,常見料理為烏魚米粉湯(米苔目/麵線)、乾煎烏魚、三杯烏魚、鮮炸烏魚、泰式檸檬蒸烏魚、紅燒烏魚、糖醋烏魚...等料理,幾乎是怎麼煮都好吃。

美味的烏魚料理圖片網路上很多可自行尋找,筆者就不貼了(怕看了流口水呀)。

溫馨提醒
烏魚肉及其高價產品皆含高量蛋白質,有痛風、高尿酸血症之病患不宜食用。再者若是出於養殖魚塭的烏魚,品質上跟野生烏魚也是有一定的差異,整體來說~均衡飲食才是王道。



圖文資料來源:
串門文化、台灣小站、南興國小漁鄉風情、鑫溶水產、童綜合醫院健康教育中心、黑面琵琶保育學會...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回覆須知】
✔ 請注意網路禮儀,禁止口出惡言、廣告張貼。
✔ 可用語法請參考這篇
✔ 與本文無關的留言請利用右側的「留言板」,反之請盡量留言在相關主題。
✔ OpenID留言,填入自己的網站、部落格網址即可。
✔ 圖片消失、檔案連結錯誤 / 更新,歡迎留言告知。
✔ 其他問題、想法,也歡迎留言說說....☺。